風味五項指標:
香氣:花香、果香、蜜香、焙香、堅果香
滋味:甘甜、醇厚、清爽、微酸、苦澀
喉韻:茶湯在口喉的滑順度與厚實感
回甘度:吞茶後的回甜強度與持續時間
耐泡度:重複沖泡後風味保留程度
茶湯顏色與發酵程度:
低發酵(如部分清香烏龍):淡綠或黃綠
中發酵(如東方美人):金黃至琥珀色
全發酵(如紅茶):深琥珀或紅褐色
適飲溫度建議:
東方美人茶:85°C(避免苦澀)
龍泉茶:85~90°C(釋放花香但避免苦味)
桃映紅茶:90~95°C(展現濃郁醇厚)
雪美人:80~85°C(保留柔和香氣)
龍潭產地環境影響:
地處中低海拔,氣候溫暖,日夜溫差適中、濕度充足,適合種植烏龍與紅茶。
東方美人茶:高濕有利小綠葉蟬叮咬,生成蜜香
龍泉茶:生長於涼爽地區,茶湯甘甜耐泡
桃映紅茶:穩定氣候增添花果香與醇厚感
雪美人:濕潤地帶使風味細膩柔和
龍潭茶的健康價值:
1. 抗氧化作用
茶葉含15~35%多酚類,兒茶素佔比可達80%,可清除自由基、延緩老化。
龍泉茶、雪美人(輕發酵)含量較高,抗氧化效果更顯著。
東方美人茶、桃映紅茶(發酵度高)含量略低。
2. 提神與放鬆咖啡因:提升警覺與集中力(35~60mg/杯)
茶氨酸:安定情緒,促進α腦波,對抗焦慮
東方美人與桃映紅茶兼具提神與放鬆效果
3. 幫助消化
飯後飲用可解油膩、促進腸胃蠕動
東方美人、桃映紅茶:刺激食慾、暖胃
龍泉茶:清爽解膩
雪美人:香氣柔和,適合消遣性飲用
4. 降血脂與抗發炎
茶多酚可抑制LDL膽固醇、減少發炎反應
龍泉茶與雪美人因兒茶素含量高,對心血管健康尤具助益
蓋碗由碗、蓋、托組成,是初學者常用的沖泡器具。
操作簡便、易於控溫
適合觀察茶葉舒展與湯色變化
適用多種茶類,尤其是輕發酵的烏龍茶、東方美人茶
蓋碗三指穩,留在蓋浴,手勢穩定,方能細品茶韻。
紫砂壺質地厚實、透氣性佳,擅長引出茶湯的層次與醇度。
最適合沖泡中~重發酵烏龍茶與熟茶
壺壁吸香,可養壺、提升風味
每壺建議專泡一種茶,避免味道混雜
透明玻璃壺能清楚呈現茶葉在水中舒展、沉浮過程。
適合沖泡色澤鮮亮的茶,如龍泉茶、桃映紅茶
方便觀察茶湯濃淡與葉形變化
可搭配玻璃杯一起品飲,增添視覺享受
擂缽常見於客家地區,傳統用途為搗磨茶葉與堅果,可用於製作客家擂茶。
適合製作茶粉入飲、入甜點或創意調味
也可作為親子或手作體驗活動道具
連結食茶文化,延伸茶的多元應用
茶種 | 比賽層級 | 比賽名稱/主辦單位 | 特色項目 | 近年成果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龍泉茶 | 地方 | 龍潭區農會主辦「優質龍泉茶評鑑比賽」 | 包種茶類評選,重視蜜綠湯色、香氣、耐泡性 | 尚好龍泉茗茶多次獲獎。廖俊融、廖文金等在地茶農常於比賽中獲頭等獎。 |
東方美人茶 | 全國 | 全國優質東方美人茶評鑑(主辦:茶改場、桃園市農會協辦) | 評分注重蜜香、果香、茶湯甜潤、葉底完整;需小綠葉蟬著蜒 | 2017–2024年間龍潭茶農鍾明學、廖俊融、黃柏勝等人多次獲頭等、特等獎,尚好龍泉、文新製茶、義和製茶等品牌皆名列其中,累計獲獎次數眾多。 |
東方美人茶 | 地方 | 桃園市農會主辦「桃園市優質東方美人茶評鑑比賽」 | 比照全國賽制,鼓勵在地參與,重視製茶技巧與風味表現 | 2017年起持續舉辦,廖俊融、廖文金、江增廣、葉義建等龍潭茶農屢次得獎,含頭等、貳等、參等獎項。得獎人數眾多,為培育全國賽的重要前哨。 |
桃映紅茶 | 市級 | 桃園市農業局、龍潭區農會主辦「桃映紅茶評鑑比賽」 | 小葉紅茶、蜜香、果香、琥珀色茶湯,全發酵 | 文新製茶廠、允順興茶園、鍾桂香等茶農於2023、2024年多次得獎。鍾明學亦曾於紅茶製茶技術競賽中獲亞軍,證明龍潭紅茶製程實力。 |
雪美人茶 | 地方示範 | 龍潭區農會辦理「雪美人茶分級評鑑示範賽」 | 台茶17號白鷺品種、融合蜜香與奶香,外觀含白毫 | 2023年首度示範性辦理,共51點樣參賽,設有特選、精選、優選分級,評審由茶改場組成,未來視推廣成果可能常態化。 |
🏷️ 茶葉評語與標記制度介紹
茶葉評鑑時,評審會依據五大核心面向進行品評,並以文字評語方式記錄特徵與優缺點,常見評語面向包括:
外觀:茶葉條索整齊度、捲曲度、緊結度、色澤(翠綠、墨綠、紅褐等)
香氣:花香(如蘭花、桂花)、果香、蜜香、焙火香、清香或是否有異味、青味
茶湯色澤:湯色是否清澈明亮,顏色表現是否符合該茶種(如琥珀紅、蜜綠、橙黃)
滋味:品飲後的口感,是否醇厚、甘潤、圓滑或帶澀味、青味等
葉底:冲泡後茶葉展開的樣貌,是否柔軟完整、有彈性,無焦枯、碎裂等現象
標記制度(等級分級)
特等獎 ⭐或紅標、冠軍:通常1名,風味均衡、特色鮮明、製程完美,茶湯表現極佳。
頭等獎 A+:約3–5名,呈現品種最佳特性,風味與香氣穩定,細節處理佳。
貳等獎 A:約5–10名,風味、香氣均良好,略有小瑕疵但不影響整體飲用體驗。
參等獎 B:10–20名,表現尚可,有部分香氣或滋味不足或茶湯稍有雜味。
優質獎 C:不限數量佔比,整體表現中等以上,合乎商品化標準,適合日常品飲。
精選獎:視比賽而定數量佔比,強調某特色如蜜香、花香、特殊製程、創意改良等。
🔖 在龍潭的比賽中(如東方美人茶全國評鑑或龍泉茶區級賽),常以「特等獎、頭等一獎、頭等三獎」等進行細分,便於市場識別。
花獎 花標章:屬於地方性比賽或示範賽中使用的特殊獎項,為行銷目的而增設的象徵性獎。
一、茶香客庄──龍潭的茶文化根源
龍潭地處桃園南部,是台灣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。當地茶文化與客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,不僅展現勤儉精神,更是待人接物、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。對客家人來說,茶不只解渴,更代表一種生活智慧與文化傳承。
二、臺灣客家茶文化館──體驗與推廣的核心基地
為推廣茶文化,龍潭設立「臺灣客家茶文化館」,展出客家茶的歷史、飲茶文化與產業演進。館內設有六國茶室、創意茶餐廳與茶藝廊,讓旅人品茶之餘,也能深入理解客家精神與飲茶美學。
三、面對市場──茶產業的現況挑戰
品質難辨:消費者對茶的純淨度認識有限,影響市場信任
價格落差:優質茶成本高,市價落差大,影響購買意願
有機困境:推廣門檻高,接受度不高
飲食影響:搭配甜食或加入奶糖易掩蓋原茶風味
解方:強化教育推廣、研發創新茶品、導入體驗式行銷
四、因人而異──分級行銷策略
消費族群核心訴求行銷方式
初次接觸者-方便上手:茶包、即飲茶、簡易沖泡器具
想學茶藝者-品茶生活:茶藝課、體驗活動、品牌導入
中高齡者-健康孝親:禮盒、健康茶推薦、共飲活動
透過分眾行銷,降低進入門檻、提升參與深度、創造品牌連結。
五、多元經營──龍潭茶廠經營模式
契作合作:茶農賣生葉,茶廠負責加工與銷售
專業代工:茶廠僅製茶,不種植、不銷售
農地租賃:茶農出租茶園,由茶廠經營管理
自產自銷:整合種植、製茶、品牌、銷售全流程
商用茶製:造大量供應餐飲或出口,強調效率與穩定
每種模式都有其適用條件與效益,反映出龍潭茶產業的多元樣貌。
早期發展:從茶鄉起步的百年根基
龍潭位於桃園市南部,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,自清同治年間(約1867年)起即有茶葉種植紀錄。當時龍潭出產的烏龍茶,透過大漢溪航運至淡水關出口,踏上對外貿易之路。
當時茶園多集中於高原村、山水村、三和村一帶,合稱「銅鑼圈」,為龍潭最早且重要的茶產區。
日治至戰後:產業鼎盛的黃金時期
日治時期,龍潭逐步成為台灣茶葉出口的重要集散地,茶產業蓬勃發展。1950至1960年代為其黃金期——
根據統計:
1960年桃園茶園總面積達 9,702 公頃,產量 14,945 公噸
龍潭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面積與四成的茶葉產量
當時的龍潭,不僅是桃園茶業重鎮,更是全台茶業的重要推手。
轉折與衰退:土地轉型與茶農流失
1970年代起,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,龍潭周邊陸續設立工業區,農地紛紛轉為工業用地。許多茶農為追求更高收入,售出紅土,轉行投入其他產業,導致茶園面積與從業人數大幅減少。
雖然龍潭在2011年仍占桃園茶產比重達:
78% 的栽培面積
75% 的總產量
但與1958年高峰相比,種植面積已減少超過八成,產量下降逾六成。
轉型契機:觀光、體驗與特色茶品的崛起
面對衰退,龍潭茶農與地方政府積極求新求變,逐步推動觀光茶園與特色茶品:
福源茶廠作為僅存百年茶廠,率先結合製茶與觀光,提供遊客採茶、製茶體驗,賦予茶文化新的地方魅力。
地方創生:椪風茶與紅茶品牌的誕生
1990年代末期,龍潭茶農開始學習製作椪風茶(即東方美人茶)技術,逐漸從原本的包種茶、綠茶轉型為精緻特色茶品。
2004年起舉辦「全國椪風節」
2011年辦理首屆「東方美人茶評鑑比賽」
>>>有效提升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
2009年,「桃映紅茶」正式問世,為桃園縣政府命名的精緻紅茶品牌,不僅拓展產品多樣性,也象徵著茶葉生產進入再商品化時代。
隔年即舉辦首屆紅茶評鑑比賽,進一步推升品質與形象。
當代龍潭:結合茶產業與觀光的韌性之路
如今龍潭人口逾 12 萬,其中六成以上為客家族群,擁有深厚茶文化根基。
儘管農業人口已不如昔日,透過轉型創新與地方連結,茶葉產業正逐步重獲新生。
龍潭早已不再只是傳統農村,而是將百年茶業文化與現代觀光、行銷策略融合的地方創生典範。
傳統與創新的交會之地
龍潭茶葉的發展歷程,是一段融合繁榮、衰退與再起的地方故事,也是台灣農村轉型與文化傳承的縮影。在未來,龍潭茶香仍將持續飄揚,在土地、產業與人文之間,綻放屬於它的新生命力。
歷年得獎紀錄
自然天成的茶鄉環境
龍潭位於桃園市南部,地處丘陵地帶,海拔約 300 至 400 公尺。這裡氣候溫和、雨量充沛,清晨與黃昏時分經常有薄霧籠罩,為茶樹生長提供了極佳條件。
特殊的小氣候與地形,讓龍潭成為台灣北部極具代表性的茶區之一。
茶園紅土成就茶香
龍潭的茶園多位於起伏丘陵之間,土壤以紅土為主。這類土壤雖不適合多數作物,但卻是茶樹理想的生長環境。
層層疊疊的茶園景觀,不僅形成美麗的農村風貌,也展現出茶農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。
多元茶品,風味各異
龍泉茶:
龍潭最具代表性的茶品之一。原為包種茶,1982 年由時任台灣省主席李登輝命名為「龍泉茶」,自此「龍泉飄香」成為一大招牌。湯呈蜜綠色,氣味清香,口感甘醇,廣受茶客喜愛。
東方美人茶(又名白毫烏龍/椪風茶):
東方美人茶風味獨特,帶有天然蜜香與熟果香,其最大特色來自茶菁需經小綠葉蟬叮咬後製成。為了保留這種天然風味,茶農在栽培過程中不施農藥,打造出無毒、健康的茶品,也象徵對生態友善的栽培理念。
桃映紅茶:
由龍潭區農會推出的紅茶品牌,採用桃園原生小葉種製作,茶湯色澤紅豔、滋味甘甜。需添加糖或奶精,即能品嚐到自然甜潤的紅茶風味,深受年輕族群與養生茶飲市場喜愛。
在地精神 × 現代追求
龍潭茶的魅力,除了風味獨具,更體現在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。從不施農藥的東方美人茶,到保留原葉香氣的桃映紅茶,龍潭茶農用行動實踐「與自然共好」的精神。
這些多樣而堅持的茶品,不僅滿足現代人對健康、環保的需求,也讓龍潭茶在傳統與創新中,持續散發芬芳。
百年傳承的製茶工藝
龍潭的製茶歷史悠久,茶農們世代相傳,不僅延續了傳統工藝,更讓龍潭茶展現出獨特風味與穩定品質。
以百年老茶廠——福源茶廠為例,至今仍保留傳統製茶流程與紅磚老屋、古董製茶機具,見證台灣茶業的演進軌跡。製茶過程中,福源堅持使用傳統揉捻機,讓茶葉自然釋放出甘甜香氣,展現細膩職人工藝。
傳統製茶五步驟
1. 採摘
採用人工手摘,取一心二葉,是高品質茶的基礎。
2. 萎凋
將茶葉鋪放陰涼處,使其自然失水,濃縮香氣。
3. 揉捻
透過手工或揉捻機讓茶葉捲曲、細胞破裂,釋出茶汁,增添茶湯濃度。
4. 發酵
控制適當的溫濕度,引導茶葉進行適度發酵,影響風味與色澤。
5. 乾燥
通常採烘焙方式,定型風味並延長保存期限。
傳統與創新的並行
在龍潭,許多茶農仍堅持這套傳統製茶流程,同時結合現代衛生標準與設備,確保品質穩定、安全無虞。
此外,龍潭的觀光茶園與開放茶廠導覽,讓遊客能親身體驗「從茶園到茶杯」的完整製程,了解製茶藝術,進一步認識龍潭茶的文化與價值。
封茶文化:寫給未來的一封茶信
「封茶」,是東方文化中一種蘊含時間與情感的儀式。古人於人生的重要時刻——結婚、添丁、遠行、圓夢時,會封存一罐當季上好的茶葉,寫下名字、日期與一句祝語,封藏於密閉容器中。
這不僅是對茶的保存,更是一種將「心念封印」的文化行動:
封的是當下的願望,開啟的,是未來與過往的相逢。
封茶六步驟
1. 嚴選茶葉
多選用春或冬茶,如龍潭特有的東方美人或高山青茶,細緻耐藏。
2. 細緻製茶
由製茶師完成萎凋、揉捻、發酵(依茶類)、乾燥等工序。
3. 靜置熟成
茶葉靜置數日,穩定茶性與香氣。
4. 封茶容器
常用陶罐、錫罐或氣密玻璃罐,內袋密封防潮避氧。
5. 書寫封語
在封條或內附紙籤寫下姓名、日期與祝語,有人會加入照片或字畫,更添個人情感。
6. 封存入藏
儲放於乾燥、避光、恆溫處,靜待某日開封的時刻。
時間的茶香,歲月的對話
如同茶葉在罐中熟成,人生如同茶葉在罐中熟成,人生的歷程也在時間中慢慢發酵、沉澱與回甘。
龍潭部分茶廠,如小葉子農園與義和茶廠,仍保有百年老茶典藏。這些茶,就像一封寄給未來的信——靜靜等待重逢那一刻,用香氣與滋味,開啟記憶深處的某一段心情。
好站推薦